•  
  • 首页
  • >>
  • 新闻资讯
  • >>
  • 【眼科老故事】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眼科医院

【眼科老故事】最早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眼科医院
发布时间:2019-05-10 08:05   浏览次数:1755

 陈滋(1878年一一1927年)原名陈大滋,字益卿,马头陈氏第二十四世,山房下颂艺房祖,排行老三。曾祖诗兴公、祖书寿公、父振商公皆耕读传家,业儒,纯行孝谨,为乡里富善之家。

  陈滋公四岁那年,三十九岁的母亲任氏不幸因病去世,七岁那年,四十三岁的父亲又因病撒手人寰,整个家庭陷入困顿之中。幸祖母杨太夫人尚壮健,又是出身书香门弟,赖其把持失去父母的三兄弟家政家务,对小孙子更是疼爱有加,不但精心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并严加管教,激励他们上进。经常对陈滋说:你的祖辈都是好学不倦的读书人,希望你用功读书,传承家业,不要毁了祖上的好家声。教育他们:家不愁贫,但习勤俭,勿吸烟酒,勿嬉赌博,不嗜甘美,不贪快乐,兄弟宜和。你们虽幼失父母,不要被人讥笑没有教养。在杨太夫人的教养下三兄弟逐渐长大成人。

陈滋公从小受业于族伯和族伯祖,不但聪明颖悟,并且学习非常刻苦用心。后又去邻村吴江泾丛桂文社习经书,受业于非常有学问的江南溟和周世棠等先生,学业大进,光绪廿四年(1898年),十九岁的陈滋第一次参加县试,考了第二名的好成织。次年,被补为生员,即秀才。

  光绪廿六年(1900年)陈滋公在松岙设馆教书,年薪六十元,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当此时,维新之风盛行。江迥、庄松甫等先生在奉城内主持龙津学堂(奉化中学前身)并聘请了日籍教师,开设日语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光绪廿七年(1901年)陈滋辞教去龙津学堂就读新学。三年后以第一名的成绩卒业于龙津学堂。

  陈滋出身农村,常见乡邻病患痛苦,父母又年青病死,素有习医之志。在龙津学堂又受到日语教师的影响,向往去东洋留学。无奈家境贫寒,无力承担学习费用而未能如愿。向亲戚借贷,不但遭拒绝,且被斥责为“不务正业,弃塾师收益,反耗钱财读书,实为败家之子” 。然而,陈滋公的想法得到他大哥大渭公的赞赏,垮他有远大志想,力促其行,并负责借贷。光绪三十年(1904年),在大哥的帮助下,他如愿以偿进入了杭州日本人办的同仁医学堂,开始学医。

  1906年,通过两年同仁医学堂的学习,不但使他由一个儒学读书人变成了职业医师,而且更精通日语。卒业后,在上海行医,并一度在基督教会开办的上海虹口同仁医院(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前身),从事国外医学类书籍的翻译编辑工作,出版的医学书有<<育儿全书>>、<<中西种痘全书>>、<<人体解剖学>>、<<病理统论>>、<<西药调制法>>、<<健脑新法、附卫生法>>、<<新脉经>>等。这些书籍均有庄崧甫先生主持的上海新学会社出版。当时中文西医医学书籍甚少,陈滋公翻译的书颇受欢迎,甚为畅销,屡次再版。对于现代西医科学传入我国,使之普及,起到了很大诈用。

  陈滋公把所得的稿费,一部分用作归还借贷,其余则作为赴日本深造之用。宣统二年(1910年)陈滋公三十三岁,前往日本入东京三井慈善医院见习内科、眼抖、皮肤科、耳鼻喉科。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上海光复,陈滋公回国,任陈其美都督府军医处处长。1912年初,陈滋么因不惯军职,更感“吾艺不精而习不专,他人忍我负” 。于是辞职再度赴日本,专攻眼科。

  这次赴日本深造,结识了在日本振武学校学习军事,参加同盟会的蒋介石。并交为同乡好友,留下了合影。又传说蒋介石去广东时,蒋经国寄养在陈滋公家,可见交情深厚。陈滋公攻习眼科回国后,得到蒋介石帮助,借款二千元大洋,在上海三马路开设眼科诊所,这是由国人创办的第一家西医眼科医院,也是上海第一家眼科医院。

  陈滋公医术精湛,逢疾处齐,截洗抽割,无不应手奏功,尤其擅长白内障、人工瞳孔等手术,经其治疗复明者不知其数,复明者感激万分,呜谢启事屡见沪上报纸,有的叩拜长跪不起以表感恩之情。数年间声誉鹊起,在上海无人不知。陈滋先生死后归葬家乡,宁海、象山的一些群众把他坟上的泥土挖去治病,可见老百姓对陈医师的崇拜之情。

  他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疾。并身体力行,博采中医药方,本着实事求的科学态度,对中西医诊治眼病的方法,特别是中药的疗效和安全,结合临床实践,进行比较和研究,汇集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心得,写成<<中西眼科汇通>>一书,该书在我国眼科史上被称为中西眼科汇通的代表作。在眼科界影响很大,对堆动中西医眼科结合治疗作出了贡献。医学界在<<中国医学通史近代篇一一眼科>>中称“近代眼科中西汇通医家较突出者,当属陈滋”的极高评价。

  陈滋公除医术高超外,其医德之高尚亦可为医者的楷模。他对患者不论贫富,一视同仁。诊病不受时间限制,随到随看,即使正在吃饭,也会放下筷子从诊。对特困病人则免收医药费,对家乡的贫苦患者还提供免费食宿,赠送车旅费。陈滋先生仁心仁术,不但是“国之名医”,更是“民之良医”。世多名医,但良医难得,堪称仁人也!

  陈滋先生虽长期在沪行医,对家乡依然故里情深,凡家乡公益事业,诸如疏村溪、修宗谱、赈饥乏,莫不慷慨相助。1921年,捐资2000元银洋助建家乡新校舍,又捐赠图书、资助学校教师去上海、苏州等地学校参观,得到当时奉化县府夸誉,送上“惠及青年”匾额。

  他又乐意帮助后辈进取,资助多个族中子弟游学国外,并培育了一代医学世家。其一脉中,其子陈任从事医学研究、是着名的眼科专家,医学教育家、硕士生寻师、同济大学教授。其女儿陈壁明、侄辈陈宗京、陈宗棠都是医大教授,陈宗垦、陈宗培都是校级医官,孙辈陈英黔曾为武汉市峤口区卫生局长,陈黛莉是福州煤矿医院内科主任,陈英汉在武汉同济医学院师训部工作,玄孙陈澍为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博士。

  1927年8月1日陈滋先生因积劳成疾,与世长逝,时年五十岁,归葬于马头“颂三坟园” ,兄弟三人合葬一墓,并在生前自拟一联:幼同失所天,长各处一天,因久别兴嗟,且筑小园收骨肉;生不能辟地,死毋多占地,况人满为患,忍教荒土冢边郊原” 。时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感其兄弟情深,写了祭文,并题了“友爱可风”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