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海拾珍——记1982年全国眼科遗传学组会议
发布时间:2019-09-23 08:53   浏览次数:1522

历史讲述者:胡诞宁教授

前言:仅以此文祝贺仁远兄八十大庆,并感谢仁远兄对我国眼科遗传学界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遗传学会第二次眼科遗传学术会议代表合影

全国眼科遗传学组是在十年动乱结束后不久,在郭秉宽教授支持下建立的,由我和褚仁远兄担仼正副组长(我虚长仁远兄2岁,实际上是仁远老弟,呵呵)挂靠在中国遗传学会下,成为国内改革开放后最早的由民间发起的学术组织之一。当时沒有经费来源, 也不像今天有厂商赞助,全靠自筹经费和义务劳动,艰难可见一斑。成立后遇到过不少惊险风波。

趴火车抢救大会的学组组长

第二次全国眼科遗传学术会议在某地举行,当地原来承诺解决经费和后勤工作。但在预定全国代表报到日期前一周, 代表们整裝待发时. 当地单位突然来电要延期一周举行。为了避免代表们到后空耗一周。我们只能全力抢救,组织全所职工加班加点,根据路程远近,用信件、快信或电报向数百名代表发出了延期一周报到的通知 (当时没有微信和 email,很累的)。

仁远兄和我与部分代表合影 (前排右三褚仁远, 右四胡诞宁) 

刚发完通知,还没喘过一口气,当地单位竟又来电要再延期,大家都傻了眼。我和仁远兄紧急蹉商,都觉得形势险恶,当地一定出了事, 必需有一个坚强的学组主要负责人赶到当地抢 救。仁远兄慨然挑起重任,家都没回,饭都没吃,不带行李,沒有车票,就迈开大步,头都不回地立马扒火车连夜赶去了。我到银行,兑现我全部定期存款(付了不少罚金),带着前半生全部积蓄作为救险经费随之赶到。 

到达当地后发现仁远兄己与当地单位协商并制止住再次延期. 但原承包单位遇到了困难,还没筹到足够经费也没有应对方案。这时全国代表已经出发向会议举办地集中,出发早的已到了,但旅舘和会场还没订下。在十分严峻形势下,仁远兄和我先订了旅馆,让代表有容身之地,但到开会前一天,还沒找到会场,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禇仁远,高空糊窗的全球眼科绝对冠军

在紧逼得喘不过气来的险境中,仁远兄和我咬牙硬顶, 找遍人地生疏的会议所在地,直到大会开幕前20小时才在一家公安学校找到一个可容数百人的大会场。会场高敞明亮,两边各有10个高大窗户,但没有窗帘,不符合放幻灯的要求,有些人认为就不放算了。但事事认真的仁远兄和我都不肯放弃,要开会就得开成个与国际接轨的会议, 不然怎么对得起带着精心制作的幻灯片的全国代表。窗帘买不起也来不及做,就用黑纸糊窗代替。没有人就由他和我两个人自己干。高的够不上,就爬上方桌糊; 更高的还够不上,就在方桌上放凳子,再爬上糊; 再不够,就学京剧三岔口,两张桌上再加凳子。

中国遗传学会第二次眼科遗传学术会议论文汇编, 共3册, 由学组编辑,温州医学院印刷发行

仁远兄比我年轻,身体也更强壯,挑起了爬高糊窗的重任。就这样,由全国学组副组长爬上糊, 正组长当下手(还兼任国际眼遗传病学会常委,中国遗传学会医学遗传学会筹委,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委员和上海市政协委员。那时我们好单纯,做梦都想不到端架子,只要大会有需要,民工干的活都能上)我在下面提心吊胆地扶住桌子,传纸, 递浆糊。在开幕前一天的黄昏,终于布置成了能放幻灯的会场。任务完成后,我们都累得趴下,吃晚饭的力气都没有了。亊后想起还真有点后怕。桌子是四方的饭桌,上面桌子的四条腿必需正对下面桌子的四角,稍有差池,连人带桌子凳子从3-4米的高空跌下来,后果可想而知。在这样惊险情况下,仁远兄将黑纸贴满了足足有150平方米的全部玻窗,一条缝隙都不留下,不畏险,不叫苦,真是个好样的。

诚实的艰苦劳动终于有了回报! 

克服了种种困难后,第二屆全国眼遗传学大会终于如期举行了。三十个省市来的近300名代表报告了227篇论文。条件虽然艰苦,但会议开得很认真. 有了幻灯放映, 每篇发言都讲得很好, 也都能按限时完成,在当时还是很少见的 (经过见纪念潘作新教授文)。就这样,我们终于开成了一次成功的大会,使新生的眼科遗传学组免于夭折, 保住了全国眼科遗传学工作者仅有的一个交流平台, 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胡诞宁在大会上致开幕词

从1982年5月到今天,足足36年过去了,那时国家穷,学会穷,我们更穷;但那时我们充满朝气、有理想、有抱负、有信心、有责任感, 重情义, 重信诺。当年我们咬牙奋斗的情景和仁远兄不畏艰难、苦干实干、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胡诞宁教授简介

美国纽约眼耳鼻喉科医院组织培养中心主任, 纽约医学院及西奈山艾康医学院眼科教授。兼任国内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同仁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 吉林大学,南京大学, 同济大学医学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苏州大学理想眼科医院,第三軍医大学等九所大学眼科名誉教授、客座教授、顾问教授。世界各主要医药公司 (Pfizer、Merck、Allergan、Pharmacia/Upjohn、AstraZeneica等)科研顾问。

主要研究领域为眼科学, 细胞培养, 细胞生物学, 色素细胞学与医学遗传学。主要创造发明和研究成果包括:创建了葡萄膜和结膜黑色素细胞、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研究方法, 发现了此类细胞在眼生理学与病理学所起作用, 建立了国际上最大的眼细胞庫; 研究了眼黑色素瘤的病因, 表观观遗传学, 分子病理学与药物治疗. 解决了长期争论的眼黑色素瘤与阳光和紫外线的关系问题. 研究了近视,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视网膜色素变性等病的病因, 发病机制, 遗传与表观遗传规律; 确定了遗传性抗生素耳聋为线粒体遗传。在转化医学领域主要贡献为开展了培养的皮肤黑色素细胞移植治疗白斑病 (1000余例, 国际上最大组); 口服维甲酸治疗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及虹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治疗视网膜病。

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140篇发表于Am J Human Genet, Cancer Res, J Pineal Res,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J Med Genet, Ophthalmology, JAMA Ophthalmology, Am J Ophthalmol, J Am Acad Dermatol, Br J Dermatol等SCI收录的重要医学期刊。另有70余篇论文在ARVO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交流。著有《眼科遗传学》, 主编《近视眼学》(中文) 并为9本国际眼科学专著 (近视, 眼肿瘤学, 眼细胞治疗)之共同作者。曾多次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等科研基金。多次获国家、部、市等各项科研成果奖以及美国专利,其中与瞿佳教授等合作的单纯性近视防治的临床研究及应用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次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首位海外华人眼科杰出成就奖得主。

创建了中国遗传学会眼遗传学组, 并任组长(1979-1989);参加创建了中华眼科学会眼屈光学组,并任副组长; 组织和主持了11次国际性眼色素细胞和近视学术讨论会。担任过国际眼遗传病学会常务理事、国际色素细胞研究联合会非皮肤色素专家组组长, 国际眼色素细胞研究学会主席、中华台北眼科学会顾问、海外华人眼及视觉科学研究协会名誉主席等。担任多份学术期刊总编和编委, 如Pigment Cell Research副总编。Proc Natl Acad Sci USA, Ophthalmology, Invest Ophthalmol Vis Sci等重要期刊审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