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泺,男,1931年 4 月生,广州市人,中共党员。

1955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同济医科大学同济医院眼科教授。曾任湖北省眼科学会副主委,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眼科学会副主委,全国眼科免疫学组副主委,全国眼科角膜病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眼科研究杂志》、《临床眼科杂志》编委,《眼科新进展杂志》副主编。

从事眼科学工作40余年,在临床上开展角膜移植术;1978年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共16人。在科研上结合临床应用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基础医学,用细胞培养法和动物试验开展科研工作,对角膜变性、角膜单纯疱疹感染、角膜真菌感染和角膜烧伤的发病机理和治疗进行研究,在抗病毒鸟苷类药物、抗真菌咪唑类药物、抗胶元酶药物,抗超氧自由基药物、促角膜上皮生长药物等方面开展实验和临床工作,1986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对角膜上皮细胞和角膜内皮细胞进行组织培养研究”,用羊膜和胶元膜作载体,作角膜上皮细胞移植。先后撰论文131篇。著作有主编:《眼镜与隐形眼镜的验光与配镜》和《角膜疾病》电子版。合著:《现代基础眼科学》、《农村医生手册》、《家庭医疗保健手册》。

退休后自学中国历史和古文学,曾有诗文刋豋在《中华老人诗文书画作品集》、《伟大历程,从一大到十九大》、《抗战诗钞》、《一带一路新诗经》、《时代颂歌》、《影响当代中国的千家诗》等。


张效房,男,主任医师,教授,1920年10月出生于河南开封,1945年毕业于国立河南大学医学院,从事眼科教学、医疗和科研工作,至今已76年。培养硕士研究生60余人,其中成为国际学术权威一个,美国著名大学名誉教授一个,美国国家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一个,国内著名学者10余人,博士生导师者5人,党的十八大代表2人,可谓“桃李满天下”,我国眼科学界的一代宗师。1950年开始,自编专科班和本科班眼科教材8套。1979年参加编写全国高校统一教材《眼科学(第一版)》,1996年,主编国家教委九五重点选题高校教材《眼科学》。受卫生部委托举办眼内异物摘出进修班4期(每期4个月)。引进并改进小切口非乳化白内障手术,向全国基层医院推广。50年代首先报告“深板层角膜移植术”。最早从眼科角度描述了无黄疸型钩体病在北方的流行情况;50年代起,致力于眼内异物定位和摘出的研究;创新和发明36项,如薄骨定位法,电子计算机校正法,“重叠波”定位法,磁棒接力摘出法及方格定位法等,被称为“张效房法”,此成果属国际领先水平(前卫生部长钱信忠语); 1982年在国际眼科大会上报告了3000例眼内异物摘出体会一文,震撼了来自世界的各路学者;应邀在美国和日本十所大学作专题学术报告;在国内除西藏外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100多个城市作报告和(或)手术表演200余次。1982年创建河南眼外伤研究所;1988年创建河南省眼科医院。1979年,白手起家创办《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担任总编辑及名誉总编辑43年。为眼外伤职业眼病学组创始人之一和学组长。曾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嘉奖和荣誉称号39项:如全国科学大会优秀科技成果奖、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国家科委优秀科技成果奖、河南省科技功臣、全国最美医生、感动中原人物等。曾任卫生部学术委员会眼科学专题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委员和常委、中华医学会河南分会常务理事、名誉副会长、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国际眼外伤理事会理事、世界眼科基金会中国分会会长及《J.Eye Injury》杂志(美国)编委等。主编专著包括:《眼内异物的定位与摘出》《机械性眼外伤》《眼科学》《新编临床眼科学》《眼外伤学》《张效房眼外伤学》等8部;包括参编其他重要著作共23部,发表论著258篇。


赵堪兴教授,先后毕业于天津医学院医学系和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指导教师。曾留学日本。担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第七、八届副主任委员。第九届候任主任委员,第十届主任委员,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亚太斜视与小儿眼科学会副主席,亚太眼科学会理事会理事,亚太眼科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亚专业代表,国际斜视与小儿眼科协会筹委会专家,亚太眼科杂志副主编。

从事眼科工作40余年,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尤其是眼底病的临床诊治具有相当造诣。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10余部,代表作:1.《免疫复合物诱发非肉芽肿性色素膜炎的实验研究》中华眼科杂志 1985  2.《中药预防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动物实验研究》中华眼底病杂志 1991  3.《眼底病诊断与治疗》(1.2.3版 2002,2008,2016)。1997、1998年分别获得安徽省教委、中华眼科学会奖。
擅长: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尤其是眼底病的临床诊治具有相当造诣。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主任,三级教授、主任医师、硕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全国委员,全国眼显微手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残协视力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会眼科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眼外伤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眼外伤专业委员会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辽宁省眼科学研究会副会长副主委,大连市眼科学会副主委,辽宁省及大连市司法鉴定、医疗事故鉴定及劳动伤残鉴定专家委员。

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 擅长各种疑难复杂眼底病、白内障、青光眼及眼外伤的诊断及手术治疗,率先在大连开展现代玻璃体切割手术20余年,现已完成玻璃体视网膜手术6000余例。从事眼科激光治疗30余年,先后完成眼科各种激光治疗3万余人次,对糖尿病眼底病和白内障的诊断及治疗有独到之处,已完成各种眼科显微手术3万余例。 主编眼科专著两部,参编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眼科学》编写出版。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全国眼科学术会议交流60余篇,国际学术交流6篇。主持和参与辽宁省自然科研基金、大连市及卫生局科研项目多项。


张长宁,眼科主任医师,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任陕西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委;陕西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与手术学组委员;西安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顾问;西安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眼表病学组顾问;西安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曾任西安市眼科医院副院长,西安市眼库主任,激光近视治疗中心主任,西安市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


1967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县,1992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大学本科学历和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山东省济南市人民医院眼科工作。目前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眼科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斜视、弱视与小儿眼科,眼视光,泪器疾病和眼部整形。兼任山东省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眼科质量控制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济南市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烨,1999年12月出生于龙口市,2023年毕业于青岛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现就读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眼科研究生学硕,师从高华教授。目前是共青团员。专业方向:角膜病。


张云峰,1968年7月出生于龙口市,1993年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龙口市人民医院眼科工作,从事眼科工作30年。目前是眼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专业方向: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眼外伤、眼肿瘤、泪器疾病。

学术兼职:

中国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肿瘤组委员,

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眼保健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眼肿瘤协作组委员,

山东医师协会委员,

山东医学会基层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妇幼保健协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

山东激光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山东视力康复委员会白内障学组委员,

烟台市眼科质控中心成员,

烟台医学会委员,

烟台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赵志凛,1933年1月生,教授,眼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国立山东大学医学院,1954年实习于青岛山大医院眼科。在眼科著名教授潘作新院长的教导下,完成了眼科常见病的检查诊疗和手术。1955年毕业后分配至山东省立医院,工作至今。

  眼科工作66年,有极丰富的临床、教学和科研经验。手术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戏称“山东一把刀”。现已88岁,仍坚持门诊工作,并能进行门诊手术及整形等。

  1986年晋升为主任医师后,评为山东医科大学首批硕士研究生导师,其研究生如:王智崇、姚晓明等,现均已成为国内知名专家教授,且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1995年退休返聘,退休前曾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项,参与著作四册,发表论文十余篇,译文两篇。

周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眼科主任医师,知名专家。兼任山东省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眼科专业委员会常委、山东省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眼科临床专业质量控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荣获2006年中华眼科学会奖。

从事眼科临床工作三十余年,有扎实的眼病诊治基础,在各种眼病诊治方面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眼底病、眼外伤等复杂疑难眼病及近视的诊治。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参编多部学术专著,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并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数项。


朱希才,汉族,济南人,山东城市文化研究会理事、济南槐荫理事文化研究会会长。

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小说创作,《月牙河》《撼山》等一批作品先后在《山东文学》《当代小说》刊发。后改写散文,先后出版散文集《走进梦中城》《西进,沿着太阳轨迹发展的城市》《槐荫密码》等。作品《燃烧的红高粱》2012年6月入选《中国散文大系·抒情卷》,并荣获由中国散文学会颁发的“当代最佳散文创作奖”。

朱志忠,男,1937年出生于浙江杭州。

教育和工作经历

1956年毕业于杭州安定中学(现为杭州第七中学)高中;1956-1957就读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1957-1962年就读于上海第一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疗系,1962年本科毕业。1962-1992供职于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从事眼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业务。先后担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1973-1975参加国务院首批赴西藏医疗队任眼科医师,负责防盲治盲医疗业务。在西藏完成人遗体离体角膜保存和高山眼病的调查研究论文。

1987-1992先后在日本东京顺天堂大学眼科和美国Emory大学眼科中心从事5年的眼科博士后研究(课题分别为离体角膜的活性保存和单纯疱疹角膜炎的免疫学研究)。

1992-1998受聘担任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眼科教授/科主任。主持和完成中山医院眼科医教研的框架设计和设备引进。1998年12月退休。

1998-2008先后在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眼科、上海和平眼科医院、浙江省宁波眼科医院出任眼科角膜病咨询,培训中青年眼科业务骨干,带教眼表病的诊疗和角膜移植手术。并在长三角地区系统讲授眼表病诊疗讲座(Seminar)。

师从情况

医学院期间聆听郭秉宽教授眼科学系统教学;遵循恩师教诲,努力学习和做学问;1962-1983在马镇西教授指导下学习眼科全科诊疗技术和角膜病的临床与科研;在日本期间,接受中岛章教授指导从事眼科博士后课题研究;1989-1992接受Stulting 教授指导从事单疱角膜炎的免疫学研究。

专业特长和人文素养

幼年接受过国学系统训练,熟读《古文观止》、唐诗宋词等中国古典名著;业余爱好散文、古诗词写作;已完成散文《我的恩师郭秉宽教授》、《我和马老爷子》、《在日本东京的那些日子》、《闯荡美利坚》和诗词《在西藏的730天》、七绝、七律、《蝶恋花》、《虞美人》、《卜算子》、《御街行》、《踏沙行》、《天净沙》|《相见欢》、《满庭芳》、《如梦令》、《破阵子》、《渔歌子》、《菩萨蛮》等词牌的古典诗词200多首50余万字。

能熟练阅读、翻译、讲解中英文眼科专业文献;在完成眼科全科13年训练的基础上,1975年转型,成为我国第一代眼科角膜亚专业医生。在国内最先开展眼库与角膜保存、治疗性角膜移植、重症眼表烧伤眼表重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近视、老视的屈光性角膜手术、对单疱角膜基质炎的诊疗和抗复发有独特见解和治疗技艺。具有系统的培训眼表亚专业高级人才的能力。

职业荣誉

1977在马镇西教授主持下发起成立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与王守敬一起担任全国学组秘书;1988年后任中华眼科学会角膜病学组副组长至退休。受聘担任《眼科研究》、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国际眼科纵览等杂志编委。

著作和科研

治疗性角膜移植、离体角膜的活性保存、单疱角膜炎的药物治疗等三项课题曾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在中外眼科期刊发表论文120多篇。从1978-2016先后主编《角膜移植术1980》、(角膜病学1986)、《眼科全书第一版第4分卷角膜、结膜与巩膜疾病1996》、《实用眼表病学2004》;《眼表病诊疗策略与技术2016》。

参编 《眼科进展1980》、《眼科争论1982》、《眼科新编1991》、《现代眼科手册1993》《眼科耳鼻咽喉科诊疗常规1999》、《眼科医师进修必读1999》、《21世纪眼科学前沿(中英文双语)2001》、《中西医角膜病学2004》、《中华眼科学第二版2005,第三版2014》、《眼科显微手术学1999》、《眼科微缩指南2014》等多部眼科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