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日期 1957/01/01
杨培增,男,汉族,1957年6月生,河南濮阳人,研究生学历,医学博士,1975年6月参加工作,199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眼科学教研室主任、眼科实验室主任,眼科学市级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庆市眼科研究所所长。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9年荣获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2011年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2年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
出生日期 1960/01/01
许迅,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上海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青年委员,全国眼底病学组副组长。卫生部“视觉第一中国行动”项目华东区防盲培训中心主任。主要从事眼底病的诊断、治疗与研究。
出生日期 1964/01/01
王思慧,女,主任医师,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3-1991年任眼科医院院长,1986年开始从事防盲及低视力工作,1987年在中国开创首家儿童低视力门诊,1991年获全国三项康复先进个人,中国低视力专业学科带头人,在教学和低视力康复方面做了极大贡献,擅长治疗青光眼、低视力、疑难眼病。曾赴美国,澳大利亚,日本,荷兰,芬兰等国家进行眼科学术交流,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访问。从事眼科临床工作50余年,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广大患者解决了诊断及治疗问题,使患者恢复健康及视力。在弱视,医疗,教学,科研均作出了一定成绩,近十几年又开拓视力康复工作,为国际低视力研究及康复协会理事(荷兰),中残联低视力专家组成员。国内任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等七份眼科专业杂志编委,有专著及合著书籍十余本,发表论文50篇以上。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4项。
出生日期 1970/01/01
葛坚,男,眼科教授、博士生导师。原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原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休斯顿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前任组长,广东省眼科医师学会主任委员,世界青光眼协会常务理事,《中华眼科杂志》及《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副总编。《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Optometry》、《Journal of Glaucoma》编委。葛坚教授从事眼科临床及研究工作30余年,在青光眼诊治、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眼内窥镜激光治疗疑难青光眼、干细胞研究、近视眼防治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所领导的团队相继获得了973计划、863重大专项、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项目、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基金的资助,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及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奖项十余次。截至目前,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3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40篇。主编卫生部统编七年制以及八年制《眼科学》教材、教育部五年制《眼科学》教材和《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已培养博士研究生71名,已出站博士后8名,其中17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分别获得“全国医院优秀院长”、 “广东省优秀院长”、 “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中国医师奖”、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世界青光眼协会“高级研究科学家奖”(“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奖)和“突出贡献奖(The World Glaucoma Association Recognition Award)”,澳大利亚政府“杰出创新奖”(“Excellence in Innovation”奖),亚太眼科学会“最高学术奖”(“De Ocampo”奖)等荣誉。
出生日期 1970/01/01
李美玉,女,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特别是在青光眼和白内障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望,曾赴美欧及亚洲等国参与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发表论文。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眼科显微手术;80年代初,开展了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优异,当时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北京科技成果奖。李美玉教授早年即着手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在70年代进行的视乳头杯盘比值研究,被定为全国青光眼筛选的指标,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并对青光眼视乳头盘沿面积、神经纤维层缺损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了客观依据。在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积极开展新疗法,对难治的先天性青光眼于70年代率先采用直视下前房角切开术、小梁切开术,获得良好效果,其后,又为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手术疗效积极开展了引流阀植入术,以及非穿透小梁手术等国际上采用的新手术。
出生日期 1970/01/01
黎晓新,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眼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副院长。1986年在联邦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获博士学位后归国。1991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黎晓新教授一直坚持在医疗、 教学和科研第线工作, 她注重北京大学眼科的整体发展。经过20年的努力,使人民眼科由仅有6张病床的会诊科室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眼科中心.她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主攻的科研和医疗向为玻璃体视网膜病,特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等。她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这些疾病的治愈率.使数以干计的患者重见光明。她跟踪世界眼科发展的前沿,挑战眼科疑难病症.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畏老年性黄斑病的手术治疗.眼部肿瘤的局部放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等新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她的手术成功地使被美国飞机轰炸受伤的驻南斯拉夫使馆武官曹荣飞同志提高了视力,受到了嘉奖。黎晓新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基金、卫生部、科技部863基金等多项课题。现在主持着国家973课题子课题、863课题,国家十一五课题,她曾经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 等奖和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和视网膜脱离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她主编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作为第-作者或指导者, 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中华眼科学分会的眼底病学组组长,她努力推动国内眼底病学的发展,挖掘潜力利用国内丰富的患者资源.依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组织有力度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干预性研究。她积极开展新技术,缩小与国际前沿水平的差距。调动眼底病老中青专家积极性,推动眼科继续教育。她满怀对眼病患者的爱心,对眼科事业的追求,不断进取,永攀高峰。
出生日期 1970/01/01
马景学,男,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德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双十双百”人才,国家“百千万”科技人才第一、二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1997~1998年度石家庄市劳动模范,1999年又被评选为河北省首届“十佳青年文明号”号长,并荣立二等功。由于他在眼科人才队伍培养和中国防盲治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9月被授予中华眼科学会奖, 2011年4月又被亚太眼科学会授予亚太眼科杰出服务奖。已在国内外眼科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奖。先后被《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11个专业杂志聘为编委。多年的眼科临床工作,在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视网膜脱离、眼眶肿瘤及眼外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眼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激光治疗技术及各种眼病的显微手术技术。主要从事眼玻璃体、视网膜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
出生日期 1970/01/01
王宁利,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国际眼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眼科中心主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前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候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主编;国际眼科学院院士,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眼科学会常务理事,亚太眼科学会副主席,《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副主编。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重点关注青光眼临床与科研及眼科防盲。目前担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首席专家和中央保健会诊专家,是我国完成眼科及青光眼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开展、建立、推广临床新技术9项,建立了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北京学者”创新团队。在上述平台基础上针对眼科临床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探索与研发。2014年和2016年两次被英国《The Ophthalmologists》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名眼科医师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得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临床科学家”奖,中国医师奖,周光召“临床医师奖”及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13年首批入选“北京学者”计划。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1992年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从事眼科及青光眼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1998年破格聘为正教授。 1996年曾在新加坡及美国作短期参观学习。1998年3月至2000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及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助理、眼科主任。 2004年4月至2014年12月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任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2016年9月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90篇,其中SCI论文155篇,其中在本专业领域顶级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8篇;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在《Nature Genetics》等影响因子10分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篇,文章他引次数为3757次,H指数22。2014年和2015年两次入选Elsevier 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授权并转化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关注公益性防盲事业,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积极投身和指导我国致盲性沙眼的筛查、治疗、评估工作,提前两年完成了根治我国致盲性沙眼计划,从技术层面支持并参与政府组织我国百万贫困白内障手术及其他公益性光明行活动,促进了我国基层白内障手术的可及性和手术质量。在我国建立了两项大型眼病队列研究,实施了三项现场调研,为国家防盲政策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数据参考。
出生日期 1970/01/01
陶荣芳,安徽滁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高级护士学校,1941年至1957年,先后在北京协和医院、南京高级护校、天津总医院、天津市护校工作,于1957年7月调入天津市眼科医院工作,担任护士长,总护士长。
出生日期 1970/01/01
徐亮,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1982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91~1992年由德国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到德国Erlangen大学眼科医院做高级访问学者。1996~1997年由美国青光眼基金会资助,到美国Washington大学医院做眼科博士后。现任中华眼科学会常委、青光眼学组副组长。现任《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眼科》杂志主编。曾获国家及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各一次, 92年获中美眼科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首次颁发的金钥匙奖,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多次。93年享受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95年评为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2007年获亚太眼科学会授予杰出防盲奖;2008年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青光眼社区筛查、早期诊断、眼病流行病及防盲模式研究,近5年在国外发表文章50余篇。
出生日期 1970/01/01
张惠蓉,女,中华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新技术新疗法学组副主任委员,美国杂志名誉编委等。曾担任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主任,副主任32年。北医三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和学位委员会委员等职。北京市眼科会诊中心专家及《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9种杂志编委.历任中华眼科学会第4﹑5﹑6届常委,北京市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
出生日期 1970/01/01
张士元,男,自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眼科临床医疗及研究工作,具有丰富的眼科基础理论知识及临床实践经验,长于眼底病的诊治。60年代收集典型及特殊眼底病变资料并绘制眼底病变图象200多幅,为合著的《眼底病》一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60至70年代专题观察研究了眼内非磁性异物取出及异体玻璃体植换治疗玻璃体出血手术技术。80年代负责制定了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之视力残疾标准、调查方案及资料的总结。1988年起连选连任三届中华眼科学会主任委员。1995年主持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大会,现任WHO专家咨询委员,享受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政府特殊津贴,获亚太地区眼科学会荣誉奖,获多项科技进步奖,连续5年获市科委改革与发展奖,参与编著专著6部,发表论文20余篇。
出生日期 1970/01/01
张尧贞,北京医院口腔科主任医师。1950年6月上海同德医学院毕业。1956年6月到北京医院眼科工作。迄今,从事干部眼科眼科医疗保健工作。擅长老年眼病(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的诊治。曾任中华眼科学会委员、中华杂志编委、中华眼科学会白内障学组委员。现为名誉编委。
出生日期 1973/02/01
刘奕志,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亚太眼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Molecular Vision》共同主编,《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副主编,《中华眼科杂志》等核心眼科杂志编委。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及防盲工作30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专家之一,为国内外白内障患者施术近20万例。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超声乳化手术,并不断创新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手术,国内率先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主要从事晶状体发育、晶状体再生、发育基因的调控、晶状体蛋白质组学以及后发障防治机理以及超声乳化手术对眼组织的影响、人工晶状体研发等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 42篇;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6项科技进步奖以及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培养并指导38名博士研究生从事白内障防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其中培养杰青1名,新世纪人才2名,培养硕士博士生导师13名。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普院长,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志愿服务最高荣誉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