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月 1893/01/01 - 1969/08/01
林文秉(1893~1969),宁波人。1915年就读于上海哈佛医学校。次年该校解散转入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1920年毕业,获学院最高荣誉——金钥匙奖,并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后在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工作。1935年至1937年在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医学院专攻眼科病理学,获眼科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南京中央医院眼科主任、上海医学院教授。1950年受聘为上海军医大学(今第二军医大学)教授、眼科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编委,1952年在军医大学创建中国第一个眼科病理室。 1963年编著出版60万字的《眼科病理解剖学》,为国内第一部眼科学专著,获1978 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
生卒年月 1909/01/01 - 2007/01/01
1932年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获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大学医学院副教。建国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是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青光眼、眼手术学及眼肌学有研究。儿童弱视与立体视的研究成果,1985年获卫生部技术先进甲级奖。为我国先后培训了大批弱视斜视防治人员,为建立全国弱视斜视防治网奠定了基础。合编有《眼科手册》,主编有《实用眼科学》。
生卒年月 1923/01/01 - 1987/01/01
刘久春(1923-1987)男,汉族,辽宁义县人,中共党员,眼科教授。1945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1949年1月到湘雅医院眼科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1985年晋升为教授。
出生日期 1928/01/01
刘克非(1928-2013)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曾任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眼科主任,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眼科专题委员会委员,吉林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1989年至1993年任吉林省眼病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
出生日期 1973/02/01
刘奕志,男,主任医师,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主任、眼科医院院长,白内障科学科带头人。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亚太眼科学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学组副组长,广东省医学会副会长,广东省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Molecular Vision》共同主编,《current Molecular Medicine》杂志副主编,《中华眼科杂志》等核心眼科杂志编委。从事眼科医疗、教学、科研及防盲工作30年,是国内最早开展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专家之一,为国内外白内障患者施术近20万例。擅长各种类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尤其对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脱位、硬核白内障、青光眼术后的白内障、合并葡萄膜炎的白内障、外伤性白内障等复杂病例的治疗具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率先在国内开展超声乳化手术,并不断创新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开展扭动模式超声乳化手术,国内率先开展双手微切口超声乳化技术,囊袋张力环植入术等多项新技术。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1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1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6项。主要从事晶状体发育、晶状体再生、发育基因的调控、晶状体蛋白质组学以及后发障防治机理以及超声乳化手术对眼组织的影响、人工晶状体研发等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核心杂志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SCI 42篇;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6项科技进步奖以及5项实用新型专利。已培养并指导38名博士研究生从事白内障防治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其中培养杰青1名,新世纪人才2名,培养硕士博士生导师13名。曾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中国百名优秀青年志愿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科普院长,广东省十大杰出青年,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广东省志愿服务最高荣誉奖,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生卒年月 1925/01/01 - 1995/01/01
陆道炎(1925-1955)浙江宁波人,眼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并开始在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从事眼科临床工作。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二三届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 我国白内障手术的开创者。1955年设计制造出我国第一台眼底摄影机。1965年开展白内障冷冻森内摘出术,并向全国推广。1974年研制出第一批国产人工晶体。80年代初在国内首次开展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使中国进入了眼科显微手术的时代。1990年陆道炎领衔的“非球面视像后房型人工晶体的研究设计、研制和临床应用”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试制成功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还采用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新技术在白内障手术中改变切口后缝线,缩短了手术时间。1991年2月,全国白内障及人工晶状体学组在上海成立,陆道炎担任组长。
生卒年月 1904/01/01 - 1988/01/01
陆南山(1904-1988),著名中医眼科主任医师,教授。祖籍浙江省宁波市人。1926年起到上海开业行医,初设诊所于上海虹口。 1954年起受聘于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参加医疗和教学工作。曾任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教研组主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仁济医院中医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医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等职。陆老擅长利用西医眼科的检查仪器和生化检查,充实了中医诊断手段,促使中医眼科理论与现代化医学相结合。 他深入研究角膜炎、葡萄膜炎、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眼底出血症等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他发表有“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辨病和辨证的结合”等论文二十余篇。著有“眼科临诊录”,主编“实用中医眼科学”等。
生卒年月 1936/01/01 - 1997/01/01
卢启铭(1935-1997)眼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男,汉族。陕西省人。1961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分配到附院,从市眼科临床工作。 曾任内蒙古医学院眼科教研室主任、附属医院眼科主任、全国防盲协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蒙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内蒙公检法法医顾问、卫生系列高评委员会成员等职。先后在省级以上杂志发表论文35篇,其中多篇文章获得自治区二、三等优秀论文奖。1980年获得内蒙古科技成果四等奖。业绩已载入《内蒙古当代医学人物志》和《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生卒年月 1923/01/01 - 2014/01/01
罗成仁(1923-2014)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曾任华西医科大学眼科学讲师、副教授、教授、眼科教研室主任,《眼科新进展》、《眼科研究》、《华西医讯》等杂志编委。1983年创立我国中华眼科学会的“眼底病学组”,并任组长11年;1985年主持创办《中华眼底病杂志》,任总编辑13年。 担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眼科杂志》等11家全国医学期刊的编辑委员。参编《眼的先天异常》专著;主编第一版《眼科全书》中任第七分卷(脉络膜、视网膜、玻璃体疾病)。研究成果先后获部省和国家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共9次。
生卒年月 1916/01/01 - 2011/01/01
罗文彬(1916-2011),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眼科专家。四川岳池人。1943 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44-1949年曾任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讲师、附属眼耳鼻喉医院住院总医师、主治医师。建国后,历任四川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眼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四川省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编委。长期致力于眼疾的诊治。 1949 年开展“泪囊鼻腔吻合术”、“视网膜脱离巩膜缩短术”。1983 年对眼球内异物的 X 线定位诊断方法进行了改革。撰有《泪囊鼻腔造孔术》、《眼部肺吸虫病 20 例报告》等论文。
生卒年月 1905/11/11 - 1974/11/08
罗宗贤(1905-1974),中国眼科学家。1905年11月11日生于湖南浏阳,1974年11 月8日卒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0~1941年赴美国进修,历任协和医学院眼科助教、讲师、副教授,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组主任、教授。并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英文编辑、《国外医学·眼科分册》主编等职。 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极其重视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眼底病学方面有独特见解,主编的《眼底病学》是国内唯一的大型眼底病学著作。重视培养人才。 编审了《眼科学》、毕华德主编《眼科全书》第一卷等著作。
出生日期 1970/01/01
马景学,男,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德国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二级教授,任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副院长。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河北省“双十双百”人才,国家“百千万”科技人才第一、二层次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1997~1998年度石家庄市劳动模范,1999年又被评选为河北省首届“十佳青年文明号”号长,并荣立二等功。由于他在眼科人才队伍培养和中国防盲治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5年9月被授予中华眼科学会奖, 2011年4月又被亚太眼科学会授予亚太眼科杰出服务奖。已在国内外眼科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获河北省科委科技进步奖。先后被《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等11个专业杂志聘为编委。多年的眼科临床工作,在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视网膜脱离、眼眶肿瘤及眼外伤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擅长眼病的影像学诊断技术、激光治疗技术及各种眼病的显微手术技术。主要从事眼玻璃体、视网膜病的临床诊治和基础研究。
出生日期 1920/01/01
马庆恂(1920-逝世)河北省抚宁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毕业于北大医学院,1950年7月-11月就职于中央卫生部第二门诊部,1950年11月-1951年4月就职于天津天和医院,1951年5月- 1953年11月就职于中央卫生部第二门诊部,1953年11月调入天津市眼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生卒年月 1913/01/01 - 1983/01/01
眼科专家。江苏淮安人。194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省第二医院眼科主任。任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河南医学院教,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沙眼和角膜病的治疗和研究。1962年研制成抗沙眼新药酞丁胺。1972年发现环胞苷的抗病毒作用,为治疗深层单疱角膜炎提供了新方法。主编有《眼科研究》。
生卒年月 1910/01/01 - 1988/01/01
四川乐山人。1937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9留学加拿大、美国。1950年10月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院系调整后到中山医学院任教。1950年代开始带研究生,学生遍布国内外,不少人成为眼科骨干和专家教授。1965年10月,和丈夫陈耀真创办并主持了第一所国内规模最大的眼科医院,1983年6月发展为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使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办公室三位一体。传承预防为主的方针,早在1950年代,就深入到农村、山区查盲治盲,多次主持或带队到珠江三角洲、海南岛、西藏、新疆等地查治盲人,并在广东新会建立防盲点。积极推动广东防盲治盲工作,成效卓著。对学生要求严格,送出许多中青年医务人员到国外学习,使中山眼科中心的医疗、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培养并造就了眼科中心一流的人才。
生卒年月 1891/01/01 - 1968/01/01
Swiss ophthalmologist, born in 1891, died in 1968. Marc Amsler is a student at Jules Gonin of the University of Lausanne and a representative of Gonin's idea of retinal detachment repair. He succeeded Gonin as a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 at Lausanne in 1935 and became a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of Zurich in 1944. He is a pioneer in the study of uveitis aqueous humor and is interested in monitoring the symptoms of the macula in retinal diseases. Amsler's sign: bleeding from applanation tonometry and cataract Fuch's metachromatic iridocyclitis (FHI) surgery. It was once considered a feature of FHI and was previously used as a diagnostic and validation test for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FHI.
生卒年月 1921/01/01 - 2001/01/01
倪逴(1921-2011)出生安徽,我国杰出的眼科病理专家、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曾被聘为哈佛医学院眼耳学院眼科病理室客座教授;美国Verhoeff PathologySociety特邀代表;美国Schepens Society世界眼科学会会员;全国肿瘤疑难病理会诊专家组组员中华医学会眼科病理学组长等。
生卒年月 1914/01/01 - 2005/04/11
缪天荣(1914-2005)浙江瑞安人。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医科。曾任江苏医学院医师,成都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医训练班翻译、教官,成都中央、华西、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医师,温州瓯海医院眼科主任。 1953年后,历任浙江医学院副教授、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长期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压测算图》、《简略眼和模型眼》等。缪天荣是我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1959年研制出的对数视力表,达到国际水平。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其《对数视力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0 年《标准对数视力表》被制定为国家标准(GB11533-89),并在全国实施。1976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办眼科光学研究室。他还是国产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的首位研发者。
出生日期 1907/01/01
聂传贤(1907—1981),男,江苏镇江人。眼科专家,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广慈医院眼科主任、震旦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广慈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950年,他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参与组织并亲自带领震旦医学院师生赴上海市郊为人民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1951年他带头参加上海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担任第四大队大队长,领导全体医疗队员胜利完成了救治任务。1951年10月,聂传贤教授积极投入收回教育主权、争取震旦大学新生的斗争,并担任震旦医学院副院长,领导师生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52年,他积极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筹建工作,被任命为教务长,为争取教师到校专任与建立教学秩序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以后,历任医疗系第二主任、医师进修部主任、医学院副院长、学院顾问、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作了大量工作。聂教授在眼科学领域中造诣较深。40年代开展眼外伤球内异物吸出术的研究,医治了无数眼球内异物患者。1948年在国内首先开展鼻泪道吻合手术成功。他对视网膜剥离、睑外翻等手术均有研究和改进。70年代研制成功眼内异物定位仪。发表《关于泪囊手术之商讨》等论文,参编教材《眼科学》。
出生日期 1970/01/01
王宁利,男,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学者,国际眼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眼科中心主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首都医科大学眼科学院院长。前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候任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主编;国际眼科学院院士,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眼科学会常务理事,亚太眼科学会副主席,《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副主编。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从事眼科临床与科研工作30余年,重点关注青光眼临床与科研及眼科防盲。目前担任北京同仁医院眼科首席专家和中央保健会诊专家,是我国完成眼科及青光眼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开展、建立、推广临床新技术9项,建立了北京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眼科诊断与治疗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组建了“北京学者”创新团队。在上述平台基础上针对眼科临床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科研探索与研发。2014年和2016年两次被英国《The Ophthalmologists》杂志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100名眼科医师之一。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获得世界青光眼学会联合会“临床科学家”奖,中国医师奖,周光召“临床医师奖”及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2013年首批入选“北京学者”计划。2017年5月,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 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1992年于广州中山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留校从事眼科及青光眼临床及基础研究工作。1998年破格聘为正教授。 1996年曾在新加坡及美国作短期参观学习。1998年3月至2000年8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及博士后研究工作。2002年1月至2004年4月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助理、眼科主任。 2004年4月至2014年12月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2014年12月至2016年9月任北京同仁医院党委书记。2016年9月任北京同仁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至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390篇,其中SCI论文155篇,其中在本专业领域顶级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8篇;作为共同通讯作者或共同作者在《Nature Genetics》等影响因子10分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篇,文章他引次数为3757次,H指数22。2014年和2015年两次入选Elsevier 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获得授权并转化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关注公益性防盲事业,作为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主任,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组长,积极投身和指导我国致盲性沙眼的筛查、治疗、评估工作,提前两年完成了根治我国致盲性沙眼计划,从技术层面支持并参与政府组织我国百万贫困白内障手术及其他公益性光明行活动,促进了我国基层白内障手术的可及性和手术质量。在我国建立了两项大型眼病队列研究,实施了三项现场调研,为国家防盲政策计划的制定提供了数据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