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月 1790/01/01 - 1883/01/01
An anatomist in Paris; born in 1790 and died in 1883. Jules Germain Cloquet is the younger brother of Hippolyte Cloquet (1787-1840). He was originally an apprentice in his father's studio. He was a draftsman and later became a model for the anatomical figures of Paris teachers. He first studied natural sciences in Rouen, but came to Paris in 1810 to work on medicine. Cloquet reformed theoretical education by using pictures and preparing for reform. His lecture was collected and published by Dominique-Jean Baron Larrey (1766-1842). In addition to numerous papers on surgery and anatomy, Cloquet is also considered to be the invention of several surgical instruments, including arterial forceps and devices for removing foreign objects. Cloquet's tube: the residue of the embryo.
生卒年月 1875/12/04 - 1927/04/02
German ophthalmologist, born in Berlin on December 4, 1875;He died in Marlborough on April 2, 1927.Carl Bruno stagat was educated at the universities of Heidelberg, erlangen and Berlin and received his doctorate from keele university in 1899.Trained in ophthalmology by professor Carl walker (born 1836) in Kiel, he became assistant chief physician at the university eye clinic.He then worked at the eye clinic in Strasbourg and became the director of ophthalmology in Bonn.In 1923, he succeeded Max belsowski (1899-1940) as head of the department of ophthalm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arburg.Stargardt's disease: the most common adolescent form of macular degeneration, characterized by multiple yellow subretinal pistil lesions.
生卒年月 1797/01/01 - 1868/01/01
Krause (1797-1868), German anatomist. He received his doctorate in medicine from the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in 1818 and later received his anatomy chair at the School of Surgery in Hannover. His son Wilhelm Krause (1833-1910) is also an anatomist. Klaus was one of the first anatomists to use the microscope extensively. He was the first doctor to describe the perineal transverse ligament and described the accessory lacrimal gland of the eye. Krause's glands: An accessory gland under the eyelid that meets the lower eyelid and upper eyelid. Krause's ligament: Perineal transverse ligament.
生卒年月 1867/06/24 - 1930/07/29
German ophthalmologist, born on June 24, 1867, Medina in Asia Minor; on July 29, 1930, Freiburg im Breisgau died. Axenfeld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anatomy of the eye, bacteriology and histology, and surgical ophthalmology. H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eye infections, and in Freiburg, his excellent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facilities have enabled him to expand his research in the field. His eye care, his teaching and operational skills have attracted many graduate students, and Axenfeld has gained an international reputation. In 1925, he was elected chairman of the Germ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Deutsche ophthalmologische Gesellschaft), who received the Graefe Medal for research on metastatic ophthalmia. He also received the Gold Award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Ophthalmology for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profession. Axenfeld syndrome: 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later corneal embryo toxin, a significant Schwalbe line and adhesion of the iris to the Schwalbe line.
生卒年月 1880/01/01 - 1954/01/01
Kobayashi Mitsu (1880-1954), Japanese eye scientist. Meiji was born in December of the 13th. Dazheng was a professor at Kyoto Medical School for 8 years and later became a professor of ophthalmology at the Northeast Imperial University (now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In 1929, an ocular anterior idiopathic uveitis with systemic symptoms was discovered and reported. He died on February 25, 29th. Vogt-Koyanagi-Harada syndrome: sudden pigmentation, eyebrows and hair whitening, baldness and vitiligo and other skin damage, headache, dizziness, nausea and other nervous system manifestations, tinnitus, deafness and dizziness and other inner ear symptoms.
生卒年月 1919/01/01 - 2013/01/01
劳远琇(1919-2013)教授,毕业于湘雅医学院。1949年赴美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生院,眼科基础理论及实用知识扎实广博。抗美援朝期间,历尽艰辛回到北京,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协和医院第一位全职眼科医生。 历任眼科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导师。撰写有关“神经视野学”方面的论文60余篇。获1987年卫生部科研成果进步奖。她参加医院“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该课题1991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生卒年月 1916/10/12 - 2011/11/07
李辰,1916年10月生,台湾嘉义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著名眼角膜移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1940 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医学部。1945年8月获该校医学博士学位,任台湾大学医学院眼科主任、副教授。1949年初到大陆。1949年2月任大连大学医学院(后改大连医学院)眼科主任、教授、第1附属医院副院长、第2附属医院副院长。1969年5月任遵义医学院副院长、教授、眼科主任。1979年-1986年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李辰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眼科大医”。自1949年从海峡彼岸归来后,他就把根深深扎在祖国。他是我国最早开展角膜移植手术的专家之一,异种角膜移植方面在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
出生日期 1926/01/01
李恩江(1926-逝世)天津市眼科医院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曾发表《青光眼,视网膜电生理》等专业论文12篇,主要从事眼科病理、眼肿瘤和眼底病。近年来,主编《临床眼底病彩色图谱》、《实用眼科病理学》,参与编写《临床眼科实践》、《斜视》等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先后获卫生局科技进步奖3项。
出生日期 1915/01/01
李凤鸣(1915-2019),我国著名眼科学家、眼科病理学家、眼科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席、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届主任、北医三院眼科中心名誉主任。194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眼科研究所留学,并获伦敦眼内科、外科专科学位(D.O.M.S. London)。1950年初回国,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教授、北京医学院第三医院眼科教授、科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眼科学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一生致力于眼科临床、眼科病理、胚胎学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致力于农村防盲治盲工作,为北京郊区40万农民防治沙眼做出了贡献。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职业性眼病成为主要课题,对我国13个省、市有关厂矿的化学、物理因素所致职业性眼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及毒理学研究,对TNT中毒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微波对眼部损伤及眼部化学烧伤、二硫化碳中毒等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发表了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研制了眼职业病诊断及防治标准,被国家标准局审定为国家标准并颁布实施。协助创建了中华眼科学会职业眼病与眼外伤学术委员会及《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TNT中毒白内障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优秀奖。八十年代,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在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进行基础理论研究,3次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次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并获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国际学术奖。专著有《眼的胚胎学》、《眼的先天畸形》。在70多岁高龄时,她不辞辛苦为眼科做了两项大的工程:一、用8年的时间组织全国140多名眼科学家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眼科全书》。此书500余万字,荟萃了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在眼科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和国外眼科学的最新成就,1996年出版,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二、兴建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眼科中心2001年10月成立,建筑面积10,000m²;集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等。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2年获美国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1993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称号。是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并获表彰奖,为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出生日期 1970/01/01
李美玉,女,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教授,特别是在青光眼和白内障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方面成绩卓著,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声望,曾赴美欧及亚洲等国参与主持国际学术会议、演讲、发表论文。70年代在国内率先开展眼科显微手术;80年代初,开展了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效果优异,当时达国际先进水平,获北京科技成果奖。李美玉教授早年即着手研究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在70年代进行的视乳头杯盘比值研究,被定为全国青光眼筛选的指标,获北京市科技成果奖。并对青光眼视乳头盘沿面积、神经纤维层缺损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为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提供了客观依据。在青光眼的发病机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研究,居国内领先地位。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积极开展新疗法,对难治的先天性青光眼于70年代率先采用直视下前房角切开术、小梁切开术,获得良好效果,其后,又为提高难治性青光眼手术疗效积极开展了引流阀植入术,以及非穿透小梁手术等国际上采用的新手术。
生卒年月 1884/01/01 - 1946/01/01
李清茂(1884~1946)原籍广东。1906年毕业于美国Pennsylvania大学,毕业后在美国任眼耳鼻喉科医师,1916年返国,1921年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专任眼科医师、襄教授、眼科代理主任,先后共11年。 是我国第一位专任眼科教授。最早用中文为国人讲课,培训眼科医生。译有《梅氏眼科学》传世。
出生日期 1919/01/01
李荣德(1919-逝世),1941年考入北京协和医学院,1944年,转到四川华西大学医学院,1947年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48 年,到同仁医院眼科工作,1951年升任眼科主治医师。 李荣德的英语水平很高,基础很扎实,在参加抗美援朝医疗工作中荣立了三等功。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领衔翻译并审校了(盖氏眼科学》一书。 1955 年,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交叉柱镜远离及其使用方法的研讨》的论文,对眼屈光学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医学界的好评。 1979年起,他多次参加国外举办的眼科国际学术会议,为促进院、所国际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基础。1983年,担任北京市卫生技术干部科研职称评委会第一届委员,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国家教委所属学生近视防治工作专家指导小组组长等职。
生卒年月 1936/01/01 - 2013/01/01
李荣喜(1936-2013)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61年毕业于内蒙古医学院医疗系,曾任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主任、教研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内蒙古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及主任委员,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杂志》编委、《内蒙古医学杂志》编委。从事眼科临床工作40年,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及丰富的临床经验,开展了多项眼科新业务,在近视眼治疗方面有较深的研究。在各种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3篇,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四等奖1项。
生卒年月 1932/01/01 - 2001/01/01
李绍珍(1932-2001)眼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她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她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所合作,首次地对人类从胚胎到老年的主要晶体蛋白及其亚基进行研究,发现成人a晶体蛋白的聚集体较胚胎者大;首次发现人透明晶体中Y -蛋白各亚基量随年龄的不同而有变化,但总量恒定,在白内障品体中则减少。主编《眼科手术学》。
生卒年月 1916/12/14 - 2006/10/08
李树元同志是辽宁黑山县人,1916年12月14日出生。1948年12参加革命工作。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李树元同志1948年9月毕业于盛京医科大学。后在盛京大学附院眼科工作。历任医师、讲师、副教授。1957年李树元同志响应党的号召第一批支边,分配到内蒙古医学院组建附院及眼科教研室。任眼科教研室主任,眼科主任。1959 年任内蒙古医学院医学系副主任;1978 年 11 月任内蒙古医学院副院长。 李树元同志从事眼科教学及眼科临床工作近60年,为内蒙古自治区培养了大批医学专业人才。 他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并著有《眼科学》、《临床老年学》等著作,曾多次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科技奖,多次被评为先进个人,获得“光荣人民教师”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奖。
出生日期 1970/01/01
黎晓新,女,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眼科学系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疗副院长。1986年在联邦德国ESSEN大学眼科医院获博士学位后归国。1991年获德国洪堡奖学金,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黎晓新教授一直坚持在医疗、 教学和科研第线工作, 她注重北京大学眼科的整体发展。经过20年的努力,使人民眼科由仅有6张病床的会诊科室发展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眼科中心.她致力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和眼底疾病的研究和治疗。主攻的科研和医疗向为玻璃体视网膜病,特别是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眼外伤等。她将基础科研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这些疾病的治愈率.使数以干计的患者重见光明。她跟踪世界眼科发展的前沿,挑战眼科疑难病症.近年来在国内率先开畏老年性黄斑病的手术治疗.眼部肿瘤的局部放射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治疗等新技术,为广大患者解除病痛。她的手术成功地使被美国飞机轰炸受伤的驻南斯拉夫使馆武官曹荣飞同志提高了视力,受到了嘉奖。黎晓新教授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基金、卫生部、科技部863基金等多项课题。现在主持着国家973课题子课题、863课题,国家十一五课题,她曾经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 等奖和广东省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有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和视网膜脱离研究分别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她主编了《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作为第-作者或指导者, 近年来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中华眼科学分会的眼底病学组组长,她努力推动国内眼底病学的发展,挖掘潜力利用国内丰富的患者资源.依照循证医学的原则组织有力度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干预性研究。她积极开展新技术,缩小与国际前沿水平的差距。调动眼底病老中青专家积极性,推动眼科继续教育。她满怀对眼病患者的爱心,对眼科事业的追求,不断进取,永攀高峰。
生卒年月 1936/01/01 - 2006/01/01
李志辉(1936-2006)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我国著名眼科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原副院长。1959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北京同仁医院工作;1984年任眼科副主任;1992年7月任同仁医院副院长。曾任全国眼科屈光学组常委;卫生部医疗卫生技术鉴定专家等社会兼职19项。 李志辉同志是我国著名的青光眼病专家和屈光学专家。他一生共发表论文89篇、文摘和译文102篇;主编和参编专著14部;撰写科普文章144篇,编写科普著作22册。荣获各项科技成果奖12项,在国内眼科界享有盛誉。他将医疗常规修订和管理制度的建立视为眼科发展运行的生命,主编了《眼科医疗护理手册》,参编过《眼遗传性疾病》。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李志辉创建了北京市第一所合资医疗机构——国际眼病诊疗中心,并相继建立了激光中心、白内障中心和屈光矫治中心。
生卒年月 1935/01/01 - 2012/01/01
李子良(1935-2012)曾任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徐州市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省、市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副主编主编《眼科进展》第一二卷,《眼科争论》、《眼科新编》,参编《眼科全书》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该书获中国新闻出版署1997奖和1998中央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著作。1968年设计成功我国第一台“冷凝器”用于白内障摘除,1973年研制我国第一台“裂隙灯显微镜”。专长眼病理和防盲,1992年国务院暨六部委授予防盲先进个人,1999年获“防盲杰出贡献”奖状,2005年受颁“中华眼科金苹果奖”表彰其眼科教育杰出成就。
出生日期 1916/01/01
梁树今(1916. 9 - ),教授,女,河南商丘人,1941年毕业于国立贵阳医学院医疗系。建国后任中华眼科学会委员:长期从事眼科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职于河北医学院,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研究》获1980年 P生部科技成果甲级奖、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急性高眼压对兔眼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获1982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级奖。著有《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释义》(上、 下册)、《眼科学》 等,并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是河北省第一、二、三、五、六届人大代表。
出生日期 1914/01/01
天津市立医院院长,主任医师。193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校。193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眼科学院研究,1939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学副教授。1952年任天津市立眼科医院院长。论著《用前房穿刺术作青光眼的辅助诊断》《我国球后视神经炎的研究》《眼眶整形术》《眼球干燥症用油质维生素肌肉注射的效果》《可卡因对于前房水内蛋白的作用》《关于人类前房水恢复时间的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