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年月 1905/11/11 - 1974/11/08
罗宗贤(1905-1974),中国眼科学家。1905年11月11日生于湖南浏阳,1974年11 月8日卒于北京。193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1940~1941年赴美国进修,历任协和医学院眼科助教、讲师、副教授,北京人民医院、北京医院和协和医院眼科主任,中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组主任、教授。并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辑、英文编辑、《国外医学·眼科分册》主编等职。 从事眼科临床、教学和研究工作40余年,极其重视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眼底病学方面有独特见解,主编的《眼底病学》是国内唯一的大型眼底病学著作。重视培养人才。 编审了《眼科学》、毕华德主编《眼科全书》第一卷等著作。
生卒年月 1906/01/01 - 1980/01/01
辽宁省新民县人,中共党员,眼科教授。曾任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主任及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全国眼科学会委员、湖南省眼科学会分会首任主任委员。1929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毕业后随高文翰教授从事眼科专业。日军侵占东北后,他携妻儿到南方工作,1940年到湘雅医院眼科任教。1954年,他开展总结手术治疗视网膜脱离病案分析与讨论,采用电透热法,发表在《中华眼科杂志》上,引起很大反响,1956年,全国风行一时推行平流电治疗屈光不正,张教授根据当时情况,周密设计,亲临指导,采用各种方法治疗一大批患者,但发现90%以上效果不佳,研究论文发表后平息了这场风波,指导编写了第一版《临床实用眼科学》。
出生日期 1907/01/01
聂传贤(1907—1981),男,江苏镇江人。眼科专家,二级教授,中共党员。193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广慈医院眼科主任、震旦大学医学院眼科学教授、广慈医院副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等。1950年,他响应人民政府的号召,参与组织并亲自带领震旦医学院师生赴上海市郊为人民解放军防治血吸虫病。1951年他带头参加上海第二批抗美援朝医疗队,担任第四大队大队长,领导全体医疗队员胜利完成了救治任务。1951年10月,聂传贤教授积极投入收回教育主权、争取震旦大学新生的斗争,并担任震旦医学院副院长,领导师生对旧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1952年,他积极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的筹建工作,被任命为教务长,为争取教师到校专任与建立教学秩序做了大量工作。1955年以后,历任医疗系第二主任、医师进修部主任、医学院副院长、学院顾问、院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为教师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和教学建设作了大量工作。聂教授在眼科学领域中造诣较深。40年代开展眼外伤球内异物吸出术的研究,医治了无数眼球内异物患者。1948年在国内首先开展鼻泪道吻合手术成功。他对视网膜剥离、睑外翻等手术均有研究和改进。70年代研制成功眼内异物定位仪。发表《关于泪囊手术之商讨》等论文,参编教材《眼科学》。
生卒年月 1908/01/01 - 1986/01/01
曹福康(1908-1986),男,浙江宁波人。眼科专家,三级教授。1935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次年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深造,获眼科硕士学位,并任该院眼科总住院医师。 1938年回国后,历任圣约翰大学眼科教师和宏仁医院、邮电医院、仁济医院眼科顾问等职。1956年曹福康教授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放弃开业诊所,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工作,历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儿科系眼科教研组主任,仁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 1958年调任新华医院眼科主任、眼科教研室主任,为新华医院眼科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发表论文有“我国儿童眼肌电图”、“电烙法治疗视网膜血管瘤病”、“工业性铅中毒眼部 症状 5 例分析报告”、“中医治疗中心性视网膜炎初步报告”等。
生卒年月 1908/01/01 - 1993/09/09
American ophthalmologist, born in 1908 in Fall River, Massachusetts; died on September 9, 1993, Bethesda. During his long career, Cogan won many awards. These include the Warren Award in 1944, the Proctor Award in 1954, the Mackenzie Prize in 1968, the 1989 Prevention of Blindness Research Award, and the 1974 Gonin Medal. Cogan sign in patients with muscle weakness: Cogan's eyelid convulsions. When the patient's eyes are directed downward for 10 to 20 seconds, then the patient is instructed to make a vertical eye jump back to the original position, the upper eyelids rise, either begin to sag slowly or twitch several times in a stable position. Cogan-Reese disease: a symptom characterized by a mass or smear on the surface of the iris, unilateral glaucoma with multiple peripheral anterior adhesions, multiple nodules in the iris, and ectopic Descemet's meet in the first two years of medical school.
生卒年月 1909/01/01 - 2007/01/01
1932年毕业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1937年获协和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曾任北平大学医学院副教。建国后,历任北京医学院教授、附属医院眼科副主任、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是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对青光眼、眼手术学及眼肌学有研究。儿童弱视与立体视的研究成果,1985年获卫生部技术先进甲级奖。为我国先后培训了大批弱视斜视防治人员,为建立全国弱视斜视防治网奠定了基础。合编有《眼科手册》,主编有《实用眼科学》。
生卒年月 1909/01/01 - 1983/01/01
朱莲舫,(1909--1983)主任医师,江苏吴江人。1932年上海东南医学院六年制医学系毕业。毕业后在西安市第一医院等单位历任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等职。 从事眼科医疗工作50余年,精通眼科专业理论,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特别对眼底病、白内障手术治疗有根深的造诣。 他主持编写《眼科汇编》3册,领导进行的“全层角膜移植术治疗单疱病毒角膜炎”课题系列获省、市科研成果奖4次。他是西北地区及全国很有影响的眼科专家,1982年获陕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生卒年月 1910/01/01 - 1988/01/01
四川乐山人。1937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9留学加拿大、美国。1950年10月在岭南大学医学院任教,院系调整后到中山医学院任教。1950年代开始带研究生,学生遍布国内外,不少人成为眼科骨干和专家教授。1965年10月,和丈夫陈耀真创办并主持了第一所国内规模最大的眼科医院,1983年6月发展为中山医科大学眼科中心,使眼科医院、眼科研究所、防盲办公室三位一体。传承预防为主的方针,早在1950年代,就深入到农村、山区查盲治盲,多次主持或带队到珠江三角洲、海南岛、西藏、新疆等地查治盲人,并在广东新会建立防盲点。积极推动广东防盲治盲工作,成效卓著。对学生要求严格,送出许多中青年医务人员到国外学习,使中山眼科中心的医疗、科研水平大大提高,培养并造就了眼科中心一流的人才。
生卒年月 1912/01/01 - 1989/01/01
1930年代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毕生以沙眼防治为主攻方向,1950年代调至协和医院,依然不辍地研治沙眼。他长期走访农村,发现沙眼并非以公众场合传染为主要途径,而是以家庭接触传染为主的眼病。这一发现,使沙眼的预防难度大为降低,并借此寻找到沙眼防治的正确途径。旧中国沙眼肆虐与贫困落后密切相关,是当时农村致盲的主要眼病。吉民生教授带领同事和学生,一次次下乡调查、手术和培训基层医生,并在实践中发明了一种极其简捷易行的手术方法-切烙法,即用烧红的大头针从皮肤表面烧灼眼睑,使眼睑疤痕形成以矫正倒睫,避免睫毛倒刺伤及角膜,减少沙眼并发症。这一发明,使乡村医生手术治疗沙眼成为可能。
生卒年月 1912/01/01 - 1987/01/01
景崇德(1912~1987年)满族。眼科专家。奉天盛京(今辽宁沈阳)人。1936年毕业于满州医科大学,并留校任教师。1946年获日本国文部省医学博士学位。 曾任沈阳学院医学院副教授、教授。1948年后,历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教授、附属医院眼科主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长期致力于白内障、青光眼及眼外伤基础理论的研究工作。撰有《半乳糖白内病》、《虹膜激光凝固术后房水中前列腺素EL与蛋白量的动态观察》等论文,合著有《青光眼》、《眼科治疗学》。
生卒年月 1913/01/01 - 1983/01/01
眼科专家。江苏淮安人。1940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苏省第二医院眼科主任。任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兼河南医学院教,河南省眼科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沙眼和角膜病的治疗和研究。1962年研制成抗沙眼新药酞丁胺。1972年发现环胞苷的抗病毒作用,为治疗深层单疱角膜炎提供了新方法。主编有《眼科研究》。
生卒年月 1913/01/01 - 1982/01/01
王贞媛(1913-1982),女,江苏东台县人。1942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千里来到昆明,1943年应聘进入云南省立昆华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前身),直至退休。 王贞媛一直从事眼耳鼻喉科。曾是中华医学会全国眼科协会会员,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第七届理事,中华医学会云南分会眼科学会四届主任委员。 她从事医疗实践40余年,以王承烈为师,技术上精益求精,致力于临床实践。与他人合作完成“非经口内取出的食道异物病例报告”、“青少年近视眼防止探讨”等具有影响力的论文。 早在1954年6月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孤身一人,以院为家,40年如一日,在医院眼科事业中做出贡献。
生卒年月 1913/01/01 - 2006/01/01
我国眼底病外科的先驱,视网膜脱离手术和研究的创始者和奠基人,号称东方一只眼的国内外著名眼科专家,上海第一人民医院眼科的创始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卫技一等2级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归国华侨。1934年毕业于陆军军医学校。曾留学奥地利、德国、匈牙利。1939年获奥地利茵士布鲁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1944年回国。曾任江苏医学院教授、上海公济医院眼科主任。建国后,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1970年把国外的巩膜缩短术改进为巩膜外加压术和环扎术,使视网膜脱防的手术治愈率提高到88%。主编有《眼科手术学》等。
出生日期 1914/01/01
天津市立医院院长,主任医师。1931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校。1938年赴美国哥伦比亚眼科学院研究,1939年任北京协和医学院眼科学副教授。1952年任天津市立眼科医院院长。论著《用前房穿刺术作青光眼的辅助诊断》《我国球后视神经炎的研究》《眼眶整形术》《眼球干燥症用油质维生素肌肉注射的效果》《可卡因对于前房水内蛋白的作用》《关于人类前房水恢复时间的试验》。
生卒年月 1914/01/01 - 2005/04/11
缪天荣(1914-2005)浙江瑞安人。1937年毕业于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医科。曾任江苏医学院医师,成都航空委员会空军军医训练班翻译、教官,成都中央、华西、齐鲁三大学联合医院医师,温州瓯海医院眼科主任。 1953年后,历任浙江医学院副教授、温州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曾长期担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著有《眼压测算图》、《简略眼和模型眼》等。缪天荣是我国眼视光学的开拓者,1959年研制出的对数视力表,达到国际水平。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其《对数视力表》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1990 年《标准对数视力表》被制定为国家标准(GB11533-89),并在全国实施。1976年,在温州医学院创办眼科光学研究室。他还是国产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底镜的首位研发者。
生卒年月 1914/01/01 - 1990/01/01
张晓楼(1914-1990),国际著名眼科专家、医学博士,北京同仁医院老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得主。1940年毕业于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6年后,历任北京同仁医院主治医师、眼科主任、副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研究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常务理事,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委,世界卫生组织防盲咨询组成员。1981年获国际沙眼防治组织沙眼金质奖章。译有《盖氏眼科学》。主编有《眼底病》。
生卒年月 1915/01/01 - 2003/09/29
胡铮教授于1915年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原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原副主任委员,博士生导师。 1944年毕业于华西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历任华西大学医学院助教、讲师,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眼科副教授、教授、副主任、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眼科研究中心主任、名誉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早在1950年,他就深入农村,开展沙眼的防治工作。1980年初,他曾组织和实施眼病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参与制定我国的防盲治盲规划。1990年又荣获国际防盲协会颁发的亚洲“终生献身防盲事业奖”。
出生日期 1915/01/01
李凤鸣(1915-2019),我国著名眼科学家、眼科病理学家、眼科教育家、中国共产党党员、原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主席、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首届主任、北医三院眼科中心名誉主任。1947年赴英国伦敦大学皇家眼科研究所留学,并获伦敦眼内科、外科专科学位(D.O.M.S. London)。1950年初回国,历任北京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副教授、北京医学院第三医院眼科教授、科主任,北京医科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职业病诊断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华眼科杂志》副主编,中华眼科学会副主席、主席、名誉主席,《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主编,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授。一生致力于眼科临床、眼科病理、胚胎学的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致力于农村防盲治盲工作,为北京郊区40万农民防治沙眼做出了贡献。六、七十年代,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职业性眼病成为主要课题,对我国13个省、市有关厂矿的化学、物理因素所致职业性眼病进行了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及毒理学研究,对TNT中毒性白内障、放射性白内障、微波对眼部损伤及眼部化学烧伤、二硫化碳中毒等的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发表了有创见性的学术论文,研制了眼职业病诊断及防治标准,被国家标准局审定为国家标准并颁布实施。协助创建了中华眼科学会职业眼病与眼外伤学术委员会及《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TNT中毒白内障的研究”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优秀奖。八十年代,培养硕士研究生10余名,在中国科学院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资助下,对视网膜色素上皮进行基础理论研究,3次获得卫生部科技成果奖,1次获国家教委科技成果奖,并获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国际学术奖。专著有《眼的胚胎学》、《眼的先天畸形》。在70多岁高龄时,她不辞辛苦为眼科做了两项大的工程:一、用8年的时间组织全国140多名眼科学家编纂了我国第一部《眼科全书》。此书500余万字,荟萃了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著名眼科专家在眼科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领域所获得的成就和国外眼科学的最新成就,1996年出版,1997年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二、兴建北京大学眼科中心。北京大学眼科中心2001年10月成立,建筑面积10,000m²;集眼科临床、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药理试验基地、北京市住院医师专科培训基地等。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北京市劳动模范、北京市“三八”红旗手称号。1990年获北京医科大学“桃李奖”,1992年获美国中美眼科学会金苹果奖,1993年获英国剑桥世界名人传记中心世界名人称号。是中华医学会资深会员并获表彰奖,为我国眼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生卒年月 1915/01/01 - 2003/01/01
国内及军内著名眼科专家,主任医师,专业技术3级,《中国实用眼科杂志》副总编。朱鹏汉同志于1937年6月毕业于哈尔滨医科专门学校,1948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631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历任东北军区卫生部中心医院和第一陆军医院眼科住址军医,主任军医。 从事军事医学工作60余年,为沈阳军区总医院眼科创始人,专著《眼战伤》,译著《眼科手册》,参与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创伤眼科学》。1983年与中国医大眼科共同创办了《实用眼科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生卒年月 1916/01/01 - 2000/01/01
湖南益阳人。1935年入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眼科助教、讲师、代主任,1949年留学美国曾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眼科研究员,新泽西州Somesset医院住院医师。西弗吉尼亚州医院眼科主治医师。1956年毅然回国,任第四军医大学眼科副教授,教授,副主任,主任。1984年加入专家组。是首批获国家特殊津贴和早期回国定居专家津贴的人员。任《中华眼科杂志》编委,解放军眼科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陕西省分会眼科学会副主任,《眼科研究》、《眼外伤与职业性眼病杂志》编委,顾问等。曾对地震性眼底压挤伤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分型,撰写科学论文进行了国际交流。指导研究的有关眼外伤的一流实验和病理学研究,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译有《培顿眼科手术学》,主编《创伤眼眼科学》。